欢迎光临甘肃工艺美术网    今天是:2024年4月27日 星期天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   
您当前的位置:甘肃工艺美术网首页 -> 新闻中心 -> 协会工作 -> 查阅
留住“匠人”•守住“匠心”(六)陈永德:初心在方寸 刀尖见匠心


来源:华夏文明导报    浏览次数:19471    日期:2020/8/7

 

(记者/庞国雄)“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能以径寸之木,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、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形态。尝贻余一核舟,盖大苏泛赤壁云。”

 古文《核舟记》中,一位名叫王叔远的人,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、飞鸟、走兽。王叔远还送给作者魏学洢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,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,船上乘载八人,每一位人物的动态、表情各有不同。船底刻苏轼的《后赤壁赋》全文,三百余字,细密井然,堪称鬼斧神工。

 在兰州,也有这样一位巧手能匠,可在方寸之间刻画形态各异的人物,千姿百态的飞禽走兽、花鸟鱼虫,用一张木桌、几把刻刀、一堆果核诠释着工匠的本心和初衷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永德

 缘起于此,不止于此

 陈永德从事微雕工作至今已有四十多年,从初中起,他就跟随著名的画家郭文涛学习素描、速写、油画,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功底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陈永德被分配到兰州盆景园,也正是从那时起,陈永德与微雕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 陈永德告诉《华夏文明导报》记者,当时盆景园为了做一个盆景机架,特意从天水市拉回来一车六道木。盆景机架完工后,剩下了很多边角料。“六道木上有六道天然形成的纹路,象征着佛教的六道轮回,相传穆桂英破天门阵用的降龙木就是六道木,所以极其珍贵。”陈永德说,“我是学美术出身,觉得这些东西白白浪费太可惜了,所以就天天琢磨用这些东西雕点啥。最后,我用这些边角料雕出了十八罗汉。”

 1986年,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北京举办,陈永德带着他的作品十八罗汉参加了博览会。当时,根雕之风在全国还未兴起,所以陈永德的这件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。也正是这一次北京之旅,坚定了他继续坚持这一传统工艺的决心。

 方寸之间造就万物

 雕出世间人生百态,刻尽天上神仙万象。微雕看似大不盈寸,却蕴藏大道理、大乾坤。毫厘之间的雕凿,不仅考验着雕刻人的熟练技法,还有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能力。陈永德说:“微雕创作一般有两种手段:一是以题材去找材料,比如我想刻一个罗汉,脑海中既已有罗汉的造型,就去木头堆里找适合的材料,雕凿出自己的所思所想。二是按照材料的形状去找题材,经过观察材料的自然纹理和形状,找出其中的艺术性,让它重新获得生命。”每次雕刻,由外向内,一步步构思加工、去伪存真,陈永德总能体会到作品脱壳而出的成就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陈永德微雕作品

“有一次,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捡废品的老人,拖着一个编织袋,里面装满了塑料瓶。老人非常瘦削,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沧桑的痕迹。我立马就把这一形象记在了脑海里,回家后创作成十八罗汉之一。我爱人看到后,觉得这件作品非常传神。”陈永德认为,艺术来源于生活,而想让其高于生活,就必须到生活的源头中去,从生活中积累素材,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,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倾注于作品中,才能营造出一个纯净天然的艺术新天地。

 刀尖绝艺守护匠心

 十年前,随着国家对生态环保的重视,地方上开始逐渐禁止树根采挖,根雕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壤。有鉴于此,陈永德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种微雕艺术——核雕。

 核雕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的玩物,历史非常悠久,民间多以桃核雕刻,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“辟邪”。核雕的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,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,因为被称作是“微雕神技,艺术奇葩”。

 一名核雕师的成长,需要的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专注与投入,才能够将雕刻刀运用自如到心手相连的地步,才能够真正将刀下所雕刻之物的形、神、情兼顾,真正塑造出有灵魂的传神器物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陈永德核雕作品

 今天,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,机械雕刻设备越来越先进,雕刻效率和精度也越来越高。“电脑工”作品由于雕刻精美,极少出现误差和瑕疵,对讲究“刀工”的传统手工雕刻提出严峻挑战。“像《核舟记》中的那种核桃小舟,地摊上五块钱一个,窗户也是能开能合的。”陈永德说。

“现在,很多行外人都分不清电脑雕刻和手工雕刻的区别,觉得电脑雕刻的作品更精细,价钱也便宜,所以不大愿意选择手工雕刻的作品,这也让很多手艺人举步维艰。”陈永德说,虽然电脑雕刻有跻身收藏主流市场的态势,但他还是坚持手工雕刻,因为只有雕刻师精雕细琢的作品,才算得上是一件真正的“艺术品”。

“老手艺”期待“新力量”

 跟很多传统手工艺一样,微雕也正在遭遇“断档”的危机。“有美术功底的看不上学,觉得微雕是‘匠人活’,没有美术功底的又不懂透视、构图、造型,很难教出来。所以现在微雕的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困境。”陈永德说,由于缺少继承人,这个群体正逐渐缩小,市场也逐渐萎缩,关注度也越来越低。

 这些年里,陈永德也尝试着用心带徒弟,但是,现在的年轻人对制作时间长、环境单调的民间手工艺不感兴趣,还有人觉得短期内收入低,不少收来的年轻徒弟学熬一段时间熬不住就走了。

  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匠”字的解释为:“匠,木工也,从匚从斤。”一生与微雕相伴的陈永德,无疑做出了完美诠释。在这个时代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更迭时,陈永德以“目不旁视”的心,择一事,终一生,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微雕艺术的匠心之美。对于未来的艺术走向,他颇为谦逊:“我所能做的就是不要把这一手艺丢掉,生命不息,创作不断。如果有人愿意学,我非常愿意免费教授,手把手一刀一刀教都行。”

 



 
网站首页  |  关于协会  |   新闻中心  |   工美大师  |   会员中心  |   陇原瑰宝  |   展会信息  |   政策标准  |   资料下载  |  
Copyright © 2017-2019 甘肃工艺美术网 (www.gsgyms.com)  All Rights Reserved
业务热线:0931-8838826  传真:0931-8827095  邮箱:2587913107@qq.com
主办单位:甘肃易琛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      技术维护: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621号(省政府礼堂对面)   建议使用1920×1080分辩率
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甘肃工艺美术网  最终解释权归其所有
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:陇ICP备17004753号-1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1107号
     

  • 电话/传真
    0931-8838826
    0931-8827095
    微信群
    13099247868
    QQ群
    151160020
    电子邮箱
    258791310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