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甘肃工艺美术网    今天是: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   
您当前的位置:甘肃工艺美术网首页 -> 新闻中心 -> 协会工作 -> 查阅
留住“匠人”•守住“匠心”(二) 阮琳:毫厘之间雕刻大千世界


来源:转载:华夏文明导报    浏览次数:19506    日期:2020/7/17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记者/庞国雄)

  刻葫芦和牛肉面、羊皮筏子并称“兰州三宝”,坊间有“吉祥葫芦牛肉面,羊皮筏子赛军舰”的说法。在兰州话中,葫芦谐音“福禄”,不仅深具收藏价值,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品。

  一个葫芦、一双手、一把刻刀、一支画笔……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、兰州阮氏刻葫芦第三代传人阮琳用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,为阮氏刻葫芦注入工匠之魂,一刀一针间蕴含着对内心世界的探索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兰州阮氏刻葫芦第三代传人阮琳     

 前世·今生

  说起兰州刻葫芦的历史,不得不提的是民国时期的“奇人”李文斋,他擅长书画,诗文俱佳,曾将“王羲之爱鹅”“竹林七贤”“十八罗汉”“渊明赏菊”等故事搬到葫芦上,引起了世人的瞩目,兰州刻葫芦得以登上了大雅之堂。

  到上世纪四十年代,兰州刻葫芦百花齐放、名家辈出,其中以阮氏、王氏、陈氏几家的最为有名,阮琳的爷爷阮光宇就是阮氏刻葫芦的创始人。日前,阮琳告诉《华夏文明导报》记者,阮氏刻葫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卓尔不群的流派,离不开爷爷阮光宇的开创发扬。“在那之前,兰州刻葫芦基本上以模仿为主,很少有创作。我爷爷能写会画,他把诗书画印等艺术引入刻葫芦中,根据唐诗宋词来配画,把兰州刻葫芦艺术推上了一个新高度。”阮琳说,“当时兰州城隍庙一个刻葫芦大概卖一个铜板,但我爷爷的作品要值五个铜板。”

  阮氏刻葫芦第二代传人阮文辉继承了父亲的才气和灵性,擅长水墨画、书法、篆刻、泥塑、微雕等,他继承父业、博采众长,首创“微雕”和“泼墨”艺术。在雕刻手法上,针、刀并用,以刻、铲、刮、磨等多种方法,将中国画的勾勒、点垛、渲染、皴擦等手法用在刻画葫芦上,使雕刻葫芦工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。

  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,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,成为欣赏收藏的艺术品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兰州雕刻葫芦一度成为甘肃省出口创汇的外销热品,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更是拍摄了专题片在国内外进行介绍。

  方寸·传奇

  葫芦雕刻是一门特别需要沉淀的艺术,醉心其间先要静心于方寸之间。作为兰州阮氏雕刻葫芦第三代传人,阮琳既怀揣着几代人积淀的雕刻情缘,也肩负着传承技艺的使命。

“我的父母都是非常有修养的文人,家里算得上是书香门第。我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母亲捧着一本古书在吟诵诗词,父亲在案头挥毫泼墨,把母亲吟诵的诗词写出来。我们姐弟三人趴在父亲的案头,虽然不明白母亲所念诗文的含义,但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义。”阮琳说,耳濡目染于这种浓厚的书香氛围,为她们姐弟三人以后的艺术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  阮琳说,自己从小就喜欢画仕女,尤其对《红楼梦》中的情节极为痴迷。爷爷阮光宇曾把四大名著中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的有关情节都刻到了葫芦上,唯独没有碰《红楼梦》。“上世纪九十年代,父亲跟我说,他想完成爷爷的遗愿,将《红楼梦》的故事也刻入葫芦,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画仕女,他就让我尝试一下。”阮琳说,在父亲的激励下,她先是完成了“黛玉葬花”“宝钗扑蝶”“宝黛共读”等耳熟能详的故事,后来又一口气完成了“金陵十二钗”的创作。“作品完成后,父亲在夸奖之余,又提醒我能不能将‘金陵十二钗’的故事综合起来刻到一个葫芦上。这难度可要大多了,光是构思布局就非常费脑筋,我用了一年的时间,终于创作出了那件作品——《百美图》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阮琳作品《金陵十二钗》

  为了让兰州刻葫芦真正走出家门、走出国门,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阮琳跟她的姐姐毅然背起行囊北上,来到了人类的艺术殿堂——敦煌。但天不遂人愿,在到敦煌的一周内,工作室门堪罗雀,姐妹二人未接一单。“一周后,我们身上就剩两块钱了,我跟姐姐说,今天要是不开张,我们就真的揭不开锅了。”好在当日来了一对法国的母女,对阮琳姐妹正在创作的“飞天”葫芦非常感兴趣,最终用三百多元买下了一对葫芦,解了阮琳姐妹的一时之困。

  阮琳说:“从那一天开张后,生意越来越好,客人多为日本人和欧洲人。”几天后,阮琳姐妹又接了一笔“大生意”。“一位日本的客人对我们的葫芦非常感兴趣,想让我们把佛教的《心经》刻上去,对方说他只在敦煌待三天,但要买十个刻好《心经》的葫芦。于是我跟姐姐俩人三天二十四小时倒班,昼夜不休,终于在他走之前把葫芦刻好了。”

  传承·创新

  随着时代的进步,雕刻形式及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更新,阮氏刻葫芦也一直在“上新”路上前进,在传承中不断创新,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 “父亲常常跟我说,要与时俱进,不能老刻一些先人的东西。”阮琳说,她非常喜欢泰戈尔,于是她创作了一个有泰戈尔头像的葫芦,头发是拿刀铲出来的,用的是泼墨山水的技法,诗文则用针尖刻上去,英汉对照,使传统的民间技艺很具有现代感,西方人非常喜欢。

  日本人喜欢中国的边塞诗,喜欢阳关、玉门关,但他们更喜欢中日文对照的作品。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升值,阮琳特意参加了兰州大学举办的日语培训班,“扎扎实实学了三个多月的时间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阮琳作品《金陵十二钗》

  如今,阮氏刻葫芦已经传承到第四代,阮一舟、阮熙越、阮涤尘等一批八零后的年轻人,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,大胆创新,阮氏刻葫芦的特色愈发鲜明。

  近年来,一些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瑰宝,在社会各界的参与推动下,将优秀的非遗项目引进了校园,阮氏刻葫芦的传承也迎来了新的机遇。“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最近成立了一个二级学院叫‘非遗学院’,刻葫芦入驻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,我带了两个必修班,一个选修班,加起来有七十几个孩子。”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、阮琳的女儿阮熙越说。

  方寸之间,尽显大千世界;刀尖针头,雕刻百态人生。阮氏家族用自己独特的技艺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,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,把生活中最美好的感动刻进葫芦,寻找沧海桑田中的亘古不变。

 

 





 
网站首页  |  关于协会  |   新闻中心  |   工美大师  |   会员中心  |   陇原瑰宝  |   展会信息  |   政策标准  |   资料下载  |  
Copyright © 2017-2019 甘肃工艺美术网 (www.gsgyms.com)  All Rights Reserved
业务热线:0931-8838826  传真:0931-8827095  邮箱:2587913107@qq.com
主办单位:甘肃易琛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      技术维护: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621号(省政府礼堂对面)   建议使用1920×1080分辩率
本网站所涉及的图片均来自甘肃工艺美术网  最终解释权归其所有
网站ICP国家统一备案号:陇ICP备17004753号-1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1107号
     

  • 电话/传真
    0931-8838826
    0931-8827095
    微信群
    13099247868
    QQ群
    151160020
    电子邮箱
    2587913107@qq.com